古今中外名哲有關「快樂人生」的名言佳句彙整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顏培元

快樂的種類五花八門,有內在的快樂,那是屬於心靈上的快樂,那是自給自足、不假外求的。也有外在的快樂,例如:肉體感官上的快慰、追求身外之物的快樂。而從心態上來講有積極的快樂、也有消極的快樂。有人從淡泊的生活、寧靜的內心就可以得到快樂;有人從工作事業名利的追逐去獲致快樂、有人從創造、發明中得到生命的快樂,但是有的是從修行中與自然融為一體,到達身心靈自在解脫的快樂。中國道家老子的「以無為有,以空為樂」,是心靈快樂的最高境界,三國時期諸葛亮的「淡泊以明志,寧靜以致遠。」這是在紛亂的環境中,追求內心的快樂。孔子的論語述而篇說:「疏食、飲水,曲肱而枕之,樂在其中矣,不義而富且貴,於我如浮雲。」這是孔子在生活中,追求安貧樂道的快樂,他的弟子顏回更以具體行為去實踐這種人生至樂、一心向學,孔子稱讚他說:「賢哉,回也。一簞笥、一瓢飲、居陋巷,人不堪其憂,回也不改其樂。」這是一種安貧樂道之樂。晉朝田園詩人陶淵明在《歸去來辭》一文中說:「悅親戚之情話,樂琴書以銷憂。」這是以琴書為樂的生活方式。在心靈之樂中,佛家以為苦樂在迷悟之間,所謂「心迷法輪轉,心悟轉法輪」所謂「迷者樂境成苦海,悟者苦海為樂境。」
快樂要用心去體會,並與人分享,但切忌把快樂建築在別人的痛苦之上,美國幽默大師馬克吐溫說:「悲哀可以獨自個兒承受,但是為了充分享受快樂的價值,各位必須把快樂跟他人分享。而快樂的人,也可以帶給別人快樂。」達賴喇嘛說:「我們要做的事情就是快樂。」古希臘哲人亞里斯多德說:「快樂是人生的意義和目的,也是生命的目標和結果。」快樂的尋覓不難,快樂在我心中,就如哲學家尼采所說的:「快樂就在風笛中的音色。」快樂的秘訣是什麼?英國哲學家羅素說:「那就是維持最廣泛的興趣,對於吸引你的人或事,儘可能保持友善的態度,而非敵對的心態。」希臘哲學家艾比克蒂塔斯說:「不要憂慮超過我們能力的事,這是追求快樂的不二法則。」作家巴金說:「生,的確是美麗的,樂生是人的本分。」作家羅契佛考特說:「快樂是一種品味,它並不在事物本身。全然主觀的達到他人標準,並不能帶來快樂。擁有自己喜歡,而非他人喜歡的事物,才會真的快樂。」作家鄧美玲說:「我的快樂不是因為我擁有什麼,而是我再也不怕失去什麼。」所以英國作家山姆爾
約翰生也說:「養成凡事樂觀的習慣,實在是千金不換的美事。」法國作家蒙田說:「只有信念使快樂真實。」布雷頓也說:「世界上沒有比快樂更能使人美麗的化妝品。」蘇格蘭詩人羅伯史蒂文生說:「養成快樂的習慣,可以幫助人掙脫外在條件的控制。」艾匹克蒂塔又說:「智者只為擁有而歡欣,不為匱乏而傷心。」
很多人生活無缺、衣食無慮。但過得不快樂。擁有外在一切的人,仍然會有「少年維特式的煩惱」,作家福萊說:「沒有一回的快樂是無煩擾的。」快樂主義哲學家伊壁鳩魯說:「快樂沒有本來是壞的,但是有些快樂的產生者卻帶來了比快樂大許多倍的煩擾。」外物的滿足,有如抽菸吸毒、藉酒澆愁,是無法帶來真正而永恆的快樂。可見內在心靈的快樂才是真樂,而人生的苦與樂在於個人對事物的看待方式,不在於事物本身的性質,有句俗諺說:「一個心態樂觀的人,會在災難中看到希望,而一個心態悲觀的人,會在希望中看見災難。」作家布雷默說:「真正的快樂是內在的,它只有在人類的心靈裡才能發現。」法國作家羅曼
羅蘭說:「所謂內心的快樂,是一個人過著健全的、正常的、和諧的生活所感到的快樂。」美國心理學家威廉詹姆士說:「人之所以不快樂,來自於擁有一顆不健全的心靈。」作家羅契佛考特又說:「一個人是否快樂,是由他的個性所決定,而非運氣。」英國作家約翰,魯士金說:「人所能擁有的快樂本來是與生俱來的,但必須以平靜的心去體會。」詹姆士歐本海姆說:「愚蠢的人向遠方尋求快樂,聰明的人在腳下栽種它。」而黎巴嫩詩人紀伯倫說:「悲傷在你心中切割得越深,你便能容納更多的快樂。」作家芭芭拉安吉麗思在《愛是一切答案》一書中說:「因為快樂的一切要件都在你心裡,決定你快樂不快樂的人是你自己,沒有你的許可,任何事物都不能讓你快樂或不快樂。」哲學家伊壁鳩魯又說:「我們的一切取捨都從快樂出發,我們的最終目的乃是得到快樂,而以感觸為標準,來判斷一切的善。我們所謂的快樂不是指放蕩者的快樂或肉體享受的快樂,而是指身體的無痛苦和靈魂的無紛擾。」
那麼我們要如何以具體的行動去實現快樂,追求快樂呢?最基本的從「助人」之中就可以得到快樂,青年守則不也這麼說的:「助人為快樂之本。」作家西德尼說:「做好事是人生中唯一確實快樂的行動。」作家本森說:「人生最大的快樂不在於佔有什麼,而在於追求什麼的過程。」作家德莫克里特也說:「不應該追求一切的快樂,應該只追求高尚的快樂。」作家蕭伯納說:「人生最大的快樂,就是把自己奉獻給一個自己認為重要的理想上,不要做個自私的小人,一味埋怨世界不來取悅你。」人道主義者史懷哲醫生說:「我不知你們未來的命運如何,但是有一件事我很確定:你們當中最快樂的人,就是那些尋求並找到如何服務他人的人。」工作與行動本身也是一種快樂,所以德國作家歌德說:「快樂,是享受工作的過程與結果。」英國政治家班哲明
狄斯雷利說:「採取行動固然不一定能帶來快樂,可是沒有行動,卻註定了不可能快樂。」法國作家詹姆士巴利說:「快樂的秘訣,並非從事我們喜歡的事,而是喜歡我們必須完成的事。」英國作家查爾斯金斯利說:「我所認識成功的人都是開開心心、滿懷希望的人,他們每天面帶微笑去上班,以成熟的態度去面對生命中的無常與機會,對逆境與順境一視同仁。」作家羅拉史勒辛格說:「生命的喜悅,不是來自逃避責任,而是要勇於負起責任,讓生命豐富多彩,這樣才可能快樂。」從《愛是一切答案》這一本書,它告訴我們這一生無論得到了什麼,或是沒有得到什麼,無論有什麼遭遇,要懇求自己快樂過活,讓在世上的每一天都充滿真誠的喜悅和快樂。
在「喜怒哀樂愛惡欲」這七情六慾的感性生命中,每個人都喜歡快樂、不喜歡悲苦,但是人生畢竟是苦樂相參、悲喜交集的,所以說沒有悲傷,快樂也不復存在,因為快樂是在與悲苦做對比才能產生,所以心理學家容格才說:『有多少個白天,就有多少個黑夜,一年之中黑夜與白天所佔的時間是一樣的長,沒有黑暗,就顯不出歡樂時刻的光明,失去了悲傷,快樂也就無由存在。』
而『快樂』如何才能『享有』呢?真正的快樂在於『享有』而不是『擁有』。古往今往來為什麼多數的人不快樂,因為『擁有的愈多,享有的能力就會愈差』就如擁有人間一切榮華富貴與美食,並不一定比一無所有的安貧樂道的人還要來得快樂。義大利神學家阿奎那就說:『所有的快樂,最偉大的快樂,存在於對真理的沉思之中。』作家丁迪說:『精神上的快樂,勝過物質上的享受。』法國作家羅曼
羅蘭在《羅蘭小語》裡面寫著:『快樂是一種珍貴的情操。』作家柴克萊說:『快樂的笑容是室內的陽光。』英國作家約艾迪生說:『快樂可使心中保持著陽光,並使它充滿持續而永恆的寧靜。』羅馬哲學家西塞羅說:『有平和的內心,才會有快樂的生活。』而義大利作家薄伽丘則主張『人的智慧就是快樂的泉源。』英國首相丘吉爾樂觀的說:『人的前途充滿快樂,而且非常值得行走,但這只能有一次。如此才不會虛枉此生,白走一遭。』享受主義哲學家伊壁鳩魯強調人們應享受自然賦予的快樂,他主張『真正快樂的特徵,不在於極度的愉悅,而在於能帶來心靈的平靜,而深刻持久的幸福是在暴風雨之後的寧靜。』法國國王拿破崙說:『人是從苦難中成長起來的,唯有樂觀奮鬥,才能不斷茁壯成長,反之則易被埋沒,默默終生。』羅馬詩人奧維德則說:『扯斷傷心的鐵鍊,斷然掙脫煩惱的人,必得享快樂。』所以有一首歌詞是這樣寫的:『只有那能安詳忍受命運之否泰者才能享受到真正的快樂。』英國作家魯斯金說:『不要到處尋樂,但要隨時找得到樂趣。』這一句話看起來平淡無奇,其實卻意義深長,它意謂著『快樂的青鳥,是不假外求的,就在我們身上,想通了想樂就樂,不樂亦樂,只要能樂在其中,生活的荒漠就是一座綠洲中的花園。』
雖然俄國大文豪托爾斯泰說:『人生不是一種享樂,而是一件十分沉重的工作。』如果將痛苦視為生命的靈芝,也不免太沉重,但是苦中作樂也未嘗不是一種快樂。而快樂如何形塑、付出、散播呢?英國作家約翰
蓋爾斯沃錫說:『只有能從思慮交纏中突圍而出,復歸行動的人,才是快樂的。』德國音樂家貝多芬說:『最傑出的人總是用痛苦去換取歡樂的。』英國作家格倫費爾說:『真正的快樂,並非來自財富或榮譽,而是來自做了一些值得做的事情。』法國作家大仲馬說:『樂觀是一首激昂優美的進行曲,時時鼓舞著你對事業的進取精神。』加拿大作家班廷說:『人生最大的快樂不在於佔有什麼,而在於追求什麼的過程。』科學家居禮夫人與古希臘哲學家蘇格拉底居然同樣主張『世界上最快樂的事,莫過於為理想奮鬥。』義大利作家薄伽丘說:『人們只要明理懂事就是快樂的泉源。』居禮夫人又說:『我們每天都要愉快的過生活,不要等到日子過去了,才找出它們的可愛之點,但也不要把所有特別合意的希望都放在未來。』作家羅勃佛洛斯特說:『如果想真正過得快樂,就必須接受現狀,接受真正的自己,還要接受身邊人物原本的樣子,除此之外,有件很困難但卻必要的事就是:接受每天生活所發生的事,而這正是上帝旨意的展現。』古希臘哲學家伊壁鳩魯說:『快樂是生活的開端與目的,因為我們認為愉快是首要的好,以及天生的好。我們一切的追求和規避都開始於愉快,又回到愉快。』他在學園的大門上寫著『賓至如歸,樂為至善』這個人生格言。美國作家羅伯特殷格索說:『快樂乃是唯一的善,享受快樂的時間是現在,地點是當下,而達至快樂的不二法門,則是與人同樂。』可見想從別人那兒得到快樂,就必須先給別人快樂,而願意承擔別人痛苦就愈感受到更大的歡樂,而把自己的快樂建築在別人的快樂上,就是最美好的享受,所以美國作家馬克斯威爾馬爾茲說:『人類最快樂的思想之ㄧ,就是想到有人需要自己,想到他很重要、很有能力,能幫助別人得到更多的快樂。』羅馬時期哲學家亞塞羅說:『人世間沒有比互相竭盡全心全力、互相盡力照料更加快樂的了。』美國作家莉蒂雅柴爾德說:『為他人的快樂而付出的努力,能使人超越自己。』英國作家邊沁說:『每個人快樂的程度,恰和他帶給別人的快樂相等。』所以給他人多少快樂,自己就擁有多少快樂,分享給予的快樂才是人間至樂。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威星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1) 人氣()